来源:  发布时间:2016-08-24 浏览次数:106

714日,我们华农生态环境调研团按照之前所计划的,顺利来到顺德区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,并采访到了馆长吴英海先生。在参观和访问后,我们一行对桑基鱼塘的历史、生态循环与发展改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 

我们刚进门就有解说员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,并给我们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。展厅中主要介绍的是养蚕、缫丝、纺织的过程。

桑基鱼塘,再现传承

在吴英海馆长,他让黄主任带领我们参观并讲解一下桑基鱼塘展板的资料。

出去展览厅,一面墙上挂满了关于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从08年到14的媒体报道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省内外各界人士对桑基鱼塘的重视和关注。我们也了解了博物馆的建成不是一朝一夕的,从一开始的筹建、种植桑树、文字撰写,到后来政府收回土地,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面临危机,最后迁址重建,才发展到目前一种生态公园一般的存在,其中的波折可见一斑。

 

解说员为我们介绍了顺德桑基鱼塘的兴起及其原因。由于顺德地势低洼且雨水较多,很多积水的地方就无法种植作物,为了解决这种困境,聪明的顺德人就顺势将低处挖深作水塘,积水可以作池塘来养鱼。后来丝绸的畅销使桑树的种植更为普遍,大家就渐渐总结出了桑基鱼塘这样一种好的循环耕种方式。从环境方面来讲,如果每家每户都把蚕沙,吃剩的叶子等等清扫后都倒在外面的话,会对环境造成污染,不如倒入池塘养肥鱼。也说明顺德人环保的意识是非常高的

图片15.png

一种情怀,半生坚守

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最与众不同的是,它是一间民营博物馆,自己筹备资金、自己养活员工、自己筹建展厅、自己去找展品……一系列的工作均由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。而我们怀着无比敬佩,有幸采访到了吴英海馆长。

图片16.png 

馆长为我们介绍了桑基鱼塘的大致历程:从19世纪开始,顺德的桑基鱼塘的开始兴起,到顺德的桑基鱼塘走向历史上的繁盛期,最鼎盛的时候甚至有80%的农田全部都是桑基鱼塘,放眼望去水田交错,很是壮观。“一船真丝出,一船白银如”的歌谣,也反映了顺德当时凭借丝织而十分富足。“桑基鱼塘是一个产业的需要也是地方环境的需要”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,社会的发展,桑基鱼塘的效益越来越低,桑基 鱼塘便渐渐减少。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,市场经济调节着人们的活动。顺德也从以农业为主,变为工业区,农田慢慢变少。而且,蚕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高,工业的兴起所带来的污染,已经不再适合蚕宝宝大规模的养育。各方面的因素,让桑基鱼塘逐渐衰落。

谈到文化的传承,馆长有独到的见解:我们所传承的都是“优秀的”传统文化,而并非是所有都必须保留下来、能够保留下来。其中市场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,“一个博物馆的文化是否是优秀文化,是否值得传承,市场定位是很重要的展品,资料,怎么运营,经济基础等等”。我们问及建立博物馆的困难时,馆长并没有详细描述,而只是感叹“困难太多了!”相信馆长能够经历这么多波折,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份文化,只靠一时的热血是肯定不可能的,这更是对文化本身的自信、对克服困难的决心、对传承文化的执着和对顺德人民的信赖。

图片17.png 

可喜的消息是,馆长正在对桑基鱼塘进行申遗,而早在之前,桑基鱼塘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“世间少有美景,良性循环典范”,相信在顺德人民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下,桑基鱼塘的文化可以得以保护与传承。